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专题 > 最美家风家训
昔有孟母择邻处 今有刘父逐校居
八年搬了五次家
作者:余 婷 来源:鄂州日报 发布时间:2015-11-16

  “你家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。”经过多天的焦急等待,班主任老师打来的一个电话让刘仁生激动不已。多年的辛苦付出,终于有了回报。
  
  刘仁生是沼山镇少峰村人,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。小儿子刘宜超是今年鄂州市文科第二名,被清华大学录取。在他的悉心教导下,三个子女先后都考上了大学。一家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,这在少峰村被传为佳话,不少人登门向刘仁生“取经”。
  
  昔有孟母择邻而处,今有刘父逐校而居。2007年,大女儿刘寒蔚升入高中,刘仁生和妻子商量决定,举家搬来城区居住。为了让孩子有个便捷舒适的求学环境,孩子们每换一处学校,刘仁生就要搬一次家。8年来,搬了5次。他们如今住的房子是一个位于楼梯房顶层的毛坯房,几件简陋的家具,一个月租金600元,比其他地方贵,唯一的优势就是离儿子读书的学校近。
  
  说起为什么一定要举家搬来城区,刘仁生说,环境对人的后天成长有很大影响,尽管一家人在城里租房住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但是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比在农村好。而且对孩子来说,父母的陪伴和言传身教很重要。
  
  迁居城里后,原本在农村开大货车、有稳定收入的刘仁生毅然卖掉了心爱的大货车,并从亲戚家借来10万元钱,买了一辆出租车,改行当起出租车司机。
  
  “当出租车司机是在城区工作,这样我既可以赚钱养家糊口,又能和家人在一起,陪伴孩子,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。”刘仁生说。儿子升入高中后,为了就近照顾孩子,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,刘仁生的妻子放弃了原本薪水比较高的工作,在儿子学校当起了保洁员。
  
  儿子读小学、初中时,刘仁生经常陪孩子逛书店,买课外书籍,培养儿子的阅读兴趣。在刘家租住的简陋毛坯房里,桌椅上、床头到处可以看到报纸杂志和书籍。每当儿子拿起课外书翻看时,刘仁生总是拼命地夸奖,给儿子戴“高帽子”,鼓励他多读书看书。不仅如此,刘仁生还常常“装模作样”陪孩子阅读。“就算看不进去,也要摆出一副看书的样子,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。”他笑着说。
  
  在刘仁生看来,他对孩子教育的重视,也源自于他的老家少峰村崇尚知识的传统风气和家庭的教育。在他的老家少峰村,有个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叫刘干卿,学识渊博,能言善辩,出口成章,虽然已去世多年,但村里的老人提起他的名字,仍然一口一个“干卿先生”。如果谁家孩子聪明好学,往往就有人夸他是“细干卿”,村里很多读书人都以“干卿先生”为榜样。
  
  村里几乎每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,其中不乏中科大、上交大、中央政法、川大这样的名校。“我总是拿这些事情鼓励3个孩子,教育他们要好好读书。”刘仁生说,“在村民眼里,其他村出了多少土豪大款都不算什么,我们羡慕的是邻近的桐油村,因为那个村的大学生多。”
  
  刘仁生的父亲早逝,母亲把7个孩子拉扯大,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还坚持让孩子们读书识字。刘仁生的大哥是文革前“鄂六中”(现长岭中学)的学生,当时村里只有7个中学生。由于诸多原因,他们兄妹几人都没上大学,这成了他们永远的遗憾,也更激发刘仁生希望把子女培养成才的愿望。
  
  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正是这种崇尚文化、追求知识的村风和重视教育的家风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仁生的3个子女,激励他们奋发向上、努力学习。(记者 周慧中)

上一篇:婆媳过招
下一篇:写作,改变了我的生活
关于我们 | 联系方式 | 版权声明 | 地方网站 | 旧版回顾
鄂州市委宣传部 鄂州市文明办主办
鄂州新闻网承办
鄂州文明网 ©版权所有